科研成果
科研成果
位置: 科研成果
[成果]刑科院赵书鸿副教授在Journal of Interpersonal Violence发表研究成果 揭示犯罪人与被害人之间的亲密关系在理解亲密伴侣杀人这种致命性人际暴力犯罪中的意义
发布时间:2021-04-27     浏览次数:

作为国际上重要的刑事法研究机构,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始终坚持刑事一体化的研究方向,始终关注对社会和个人产生重大影响的各类犯罪现象。在与国际国内重要学术机构以及司法机关合作的基础上,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坚持对各类犯罪现象从规范到经验的深入研究,从而为认识特定犯罪现象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也为国家在应对特定犯罪时提供立法,司法以及犯罪预防上的经验性和理论性研究支持。

近日,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赵书鸿副教授在Journal of Interpersonal Violence发表针对亲密伴侣杀人这种致命性人际暴力犯罪的研究成果。该研究成果揭示了犯罪人与被害人之间的亲密关系在理解亲密伴侣杀人这种致命性人际暴力犯罪的意义。亲密伴侣杀人犯罪(IPH)是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这种发生在亲密伴侣间的致命性人际暴力对个人和社会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对这种暴力犯罪,尽管已有研究通过分析犯罪人与被害人之间的亲密关系在深入理解这类犯罪的内驱力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以亲密关系为焦点变量来分析这类犯罪的基本特征以及风险因素等方面仍有诸多欠缺,尤其是对中国这类犯罪现象的研究。本研究尝试解决这一问题,并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探索犯罪人与受害人之间的亲密关系,包括亲密关系种类以及亲密关系状态在理解这类犯罪的重要性,从而促进对这类致命性人际暴力犯罪更为深入的了解。通过对979件研究样本的分析,本研究发现犯罪人与受害者之间的亲密关系是深入理解当今中国亲密伴侣杀人犯罪的重要线索。分析犯罪人被害人之间的亲密关系,包括关系种类与关系状态这一焦点变量与其他变量之间的相关性,本研究可以更详细地说明中国这类犯罪的基本特征以及风险因素,同时也可以说明种类犯罪为什么在当今中国越来越普遍和严重。不论犯罪人与被害人之间处于何种亲密关系中,以及不论他们之间亲密关系处于何种状态,本研究结果发现:他们绝大大多数具有较低的社会经济背景,没有对亲密伴侣使用暴力的历史,而且对婚姻满意度极低。对这种严重的暴力犯罪,尽管已有研究对其发生机制提供了详细的解释,但犯罪人与被害人之间的亲密关系,尤其是亲密关系种类仍然被大多数研究者所忽略。本研究发现,一半以上的犯罪人和被害人与自己婚姻以外的人保持着亲密关系,而这可能是中国亲密伴侣杀人实例数量迅速增加的主要原因,而且这一现象与中国快速的现代化和城市化所带来的社会家庭变化是同步的。

 

原文链接: https://doi.org/10.1177/08862605211005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