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成果
科研成果
位置: 科研成果
[成果]北京师范大学虎豹研究团队华北豹保护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发布时间:2021-01-18     浏览次数:

1月16日,央视《新闻联播》报道了北京师范大学虎豹研究团队华北豹保护研究进展。(新闻链接 https://tv.cctv.com/2021/01/16/VIDEG2WMfQF1g32R3q3620T3210116.shtml

 

20210118161093322684700147.jpg

 

华北豹,Panthera pardus japonensis,是中国唯一的特有豹亚种,被列为国家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是世界上研究最少的大型猫科动物之一。华北豹是目前我国华北地区森林生态系统中处于食物链最顶端的大型食肉动物,对该区域的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和生物多样性维持产生重要影响。华北地区的温带森林生态系统在人类活动的长期影响下,生物多样性丧失严重,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脆弱,围绕华北豹及其食物链开展基础生态学研究,对于指导我国华北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系统恢复具有重要意义。面对华北地区脆弱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和恢复,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国家重大需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开始资助北京师范大学虎豹研究团队开展首个多尺度的华北豹保护研究,目前该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北京师范大学虎豹研究团队通过与陕西省当地林业部门开展联合研究,在子午岭林区建立起系统的生物多样性长期监测网络,通过红外相机调查、食性研究、栖息地分析等方法,对华北豹种群及动态,食肉动物群落的竞争和共存、食物链捕食-被捕食关系等开展系统研究。本研究通过基于贝叶斯的空间标记重捕(SECR)统计模型显示,2016年子午岭林区华北豹种群数量为88只(SE=23),密度为每100 km2 2.00只(SE=0.53);2017年子午岭林区华北豹种群数量为110只(SE=30),密度为每 100  km2 2.40只(SE=0.67),结果表明华北豹种群处于增长态势。同时,研究发现该生态系统中豹猫、亚洲狗獾、赤狐等中小型食肉动物,狍、野猪等食草动物以及岩松鼠、蒙古兔、雉鸡等种群数量快速恢复,相对密度在国内罕见。多种中小型食肉动物群落之间在不同季节通过时间和空间利用的调节,减少竞争,实现相互之间的共存。结果表明最大程度减少人为干扰,开展卓有成效的生系统综合保护措施,可以使得食草动物和食肉动物快速增长。本研究基于标记重捕模型的方法成功应用于华北豹种群调查的研究,为华北豹其他分布区提供了可复制模式和标准。

 

本研究提供了首个可信的华北豹区域种群现状评估,揭示了子午岭林区是华北豹这一珍稀物种的关键分布区,该区域华北豹种群也是国内发现数量最大和密度最高的豹种群。研究成果先后在Integrative Zoology(Yang et al.2021)、Gobal Ecology and Conservation(Zhao et al.2020)、《生物多样性杂志》(谢冰等,2018)等期刊发表。该研究成果适时广泛的公众传播和科学普及,促进了中国生态文明理念和保护措施在国内和国际社会的传播,同时提高了当地政府、社会公众对华北豹这一濒危物种保护的关注。

 

该研究主要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1670537)资助,同时获得科技部科技基础性专项、唐仲英基金会的支持。本项目在陕西省林业局、延安市林业局、延安市桥北林业局、延安市桥山林业局、子午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陕西桥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等多个当地保护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联合展开。


本文转载自北京师范大学新闻网:http://news.bnu.edu.cn//zx/ttgz/12053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