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动态
科研动态
位置: 科研动态
2021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俄罗斯西伯利亚远东地区藏1950年前中国共产党档案文献的整理与研究”开题论证会举行
发布时间:2022-05-30     浏览次数: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郭飞 通讯员 殷亲亲)2022年5月8日上午,由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张建华教授担任首席专家的2021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俄罗斯西伯利亚远东地区藏1950年前中国共产党档案文献的整理与研究”(21ZD&031)开题论证会顺利举行。

  项目首席专家张建华教授、四位子课题负责人汇报课题进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俄罗斯东欧史学会原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原所长李静杰,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中国中俄关系史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陈开科,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三研究部副主任、一级巡视员、研究员傅颐,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际战略研究院副院长、中国苏联东欧史学会副会长左凤荣,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三研究部处长、一级调研员王德蓉等作为评审专家进行评议。

  开题论证会由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院长张皓主持。

  “西伯利亚远东红色大通道”值得深入研究

  苏联及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在20世纪20-50年代的苏联国内政治经济,以及东北亚和亚洲国际形势中都扮演了重要角色。并且,这一地区在中共与苏共(联共(布)和共产国际关系中发挥了更为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重要的(在多数情况下是唯一的)红色交通线,还是中共历史上众多重大事件和重大决策的关键发生地,是中共早期领袖和重要人物的关键活动地。

  项目主持人、首席专家张建华教授详细介绍了项目的概况,包括研究范围、研究意义、子课题负责人与课题组成员、课题的总体问题、课题研究思路、成果形式、研究计划与时间进度等。

  张建华认为在中国共产党艰苦卓绝、成就辉煌的百年历史上,1920-1949年阶段,即“第一个30年”被称为“中共领导革命的30年”,在中共党史上被定位为“新民主主义时期”,划分为建党与大革命阶段(1920-1927年)、第一次国内战争阶段(1928-1936年)、抗日战争阶段(1937-1945年)、解放战争阶段(1946-1949年),或者以1935年遵义会议为界,划分为“中共幼年时期(1921-1935年)”和“中共成熟时期(1935-1949年)”。这一段历史也是中国现代史、世界现代史、中外关系史、国际共运史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的重要时期。

  这一段历史更是中国共产党与苏联共产党(时称“联共〈布〉”)和共产国际保持密切关系的重要时期。苏联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是中共与苏共和共产国际保持联系的最重要通道,人员、物资、经费、情报的流动成为常态,此外它还发挥了中共大后方、大学校、大基地的作用。这段历史历来是相关学科的重要研究对象,该历史时期的中共档案文献则是学术研究的重中之重,而其中的中共与苏共和共产国际的联系与交流的文献资料甚为重要。

  1993年俄罗斯政府颁布《关于俄联邦档案馆馆藏及档案馆库管理基本法》,大量珍稀的档案文献予以开放,为中共党史和中苏关系史研究提供了极其便利的条件。

  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俄罗斯现代历史文献保管和研究中心与德国柏林自由大学东亚研究会合作整理和出版大型系统档案文献集5卷8册《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1920-1949)》,分别以俄文(ВКП(б), КоминтерниКитай:документы)和德文(RKP (B), Komintern und die national-revolution?re Bewegung in China. Dokumente)在俄罗斯和德国出版。该文献集的编辑者表示:“这一卷公布的文献的重大学术意义,不仅在于证实或推翻以前对国共合作历史的一些说法,而且含有许多鲜为人知的事实和评价,为更加详细地阐述我们对当时整个历史发展进程的理解提供了可能性”。

  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著名汉学家季塔连科主编《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文件与资料》(Коминтерн и Китайская революция:докуметны и материалы. Москва:1986)。苏联著名外交家、苏联(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研究员列托夫斯基与俄罗斯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著名汉学家米亚斯尼科夫(В.С. Мясников)编辑和出版了《中国命运中的苏联与斯大林:文件与当事人的见证:1937-1952年事件参与者》(СССР и Сталин в судьбах Китая,Документы и свидетельства участника событий,1937-1952,Москва:1999)、多卷本《20世纪俄中关系:文献与资料:1931-1950》(Русско-Китайские отношения в XX веке,Материалы и документы (1931-1950),Москва:2000)。上述文献资料集涉及部分中共与苏共和共产国际的档案文献,但整体内容以两国和政府关系为主。

  1996年,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购买了《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1920-1949)》丛书的中文版翻译和出版权,组织中俄学者翻译这套档案文件集,同时还将历年来公开出版的文字中与此专题相关的文献资料编辑成多卷本的《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文献资料选辑(1917-1949)》,合称《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档案资料丛书》,1997-2012年间共出版21卷(北京图书馆出版社/中共党史出版社)。在第1卷的“丛书前言”中宣布计划出版的《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文献资料选辑》时间下限到1949年,但实际在2012年出版的最后一卷第21卷《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文献资料选辑》的时间下限仅到1946年。

  张建华认为,无论俄德学者联合编辑出版的《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还是中国学者翻译出版的《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档案资料丛书》,尚存在二个不足:

  第一、以上两套丛书所收档案文献来源单一,即原苏共中央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学院档案馆(ЦПА ИМЛ при ЦК КПСС),1991年后更名为俄罗斯现代历史文献保管和研究中心(РЦХИДНИ),1999年它与全苏列宁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档案馆(ЦА ВЛКСМ)合并,更名为俄罗斯国家社会政治历史档案馆(РГАСПИ)。据张建华和团队成员近年赴俄查档所知,有关中共早期档案文献还收藏于俄罗斯其他档案馆。仅以莫斯科和圣彼堡为例,俄罗斯国家军事档案馆(РГВА)、俄罗斯联邦对外政策档案馆(АВПРФ)、俄罗斯国家经济档案馆(РГАЭ)、俄罗斯科学院档案馆(АРАН)、俄罗斯联邦国防部中央档案馆(ЦАМО РФ)、莫斯科国立大学档案馆(АМГУ)、莫斯科城市中心联合档案馆(ЦОАГМ)、俄罗斯联邦教育部档案馆(АМОРФ)等档案馆也收藏了1920-1950年间中共档案文献。

  另外,美国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冷战国际史项目(The Woodrow Wilson 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Scholars, The Cold War International History Project)、美国国家安全档案馆(National Security Archive)、哈佛大学拉蒙特图书馆(Harvard University,Lamont Library)、斯坦福大学胡佛战争、革命与和平研究所(Stanford University, The Hoover Institution on War,Revolution and Peace)、美国旧金山俄国文化博物馆-档案馆(Музей‐Архив русской культуры в Сан-Франциско/ Museum-Archives of Russian Culture in San Francisco)、日本北海道大学斯拉夫研究中心(SlavicEurasian Research Center of Hokkaido University)、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档案馆收藏的苏联档案中也有一部分涉及1920-1950年中国共产党的内容。

  而从以上两套中俄文档案文献集的条目和内容来看,较多涉及中共在莫斯科、列宁格勒(彼得格勒)、基辅等欧洲地区的活动,鲜有中共在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的活动。

  在西伯利亚和远东的各类档案馆中有巨量的档案文献遗留和保存,虽然一部分档案被征集到莫斯科或圣彼得堡(列宁格勒)的中央档案馆,但仍然有巨量的地方特色的中共档案文献留存。张建华认为,该课题的学术价值在于:

  第一、档案文献是史学研究的生命线,俄藏中共档案文献将为史学发展提供必要条件。

  第二、查档、整理、翻译的过程,实际上也是重新学习和思考的过程,从中可以重启以往因档案缺位而被迫搁置的课题,发掘出新鲜课题。

  第三、对中共党史的科学研究,即是对中国共产党革命和执政的经验和教训的总结,也是将学术研究转化为应用价值和社会意义的最好方式和最终目标。

  本课题以补充完善俄藏中共党史史料为宗旨,力求用真凭实据展现党史的全景全貌,是一项具有重大政治意义和社会价值的基础性工作。

  此外,俄罗斯西伯利亚远东地区与中国东北和西北省份有着直接的和传统的联系,开发此课题,有益于增进中国上述省份与俄罗斯西伯利亚远东地区的政府合作和民间友谊。

  子课题负责人、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中国苏联东欧史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刘显忠研究员介绍了第一个子课题“中国共产党在西伯利亚、远东地区政治活动的档案文献整理与研究”的研究计划。

  子课题负责人、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市国际共运学会会长郭春生教授介绍了第二个子课题“中国共产党与联共(布)、共产国际及周边国家共产党在西伯利亚远东地区联系协作的档案文献整理与研究”的研究计划。

  子课题负责人、黑河学院图书馆馆长、研究员、国家侨办东北侨乡历史与文化研究基地主任、黑龙江省旅俄华人华侨研究会会长宁艳红研究员介绍了子课题之三“中国共产党在西伯利亚远东地区旅俄华侨中群众活动的档案文献整理研究”的研究计划。

  张建华介绍了第四个子课题“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和活动家在西伯利亚远东地区重要活动的档案文献整理与研究”的研究计划。

  努力构建党史话语体系研究新格局

  专家评议论证环节由专题评审组组长陈开科研究员主持。在评议阶段,五位专家从大方向、小细节等多个角度就课题的总体规划和子课题的实施线索等方面提出了有针对性和启动性的建议,在文献的收集、整理、翻译、出版以及对于文献资料的研究利用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和要求。

  专家建议在具体研究时,要注意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等所提出的“六个打通”的宗旨和理念,才能符合党和国家发展的大局以及中共党史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具体而言,有如下需要注意的点:需要注意同党史的话语体系相衔接。一些中央党史研究室室和中央文献研究室等所出版的一些研究成果也可以作为研究的材料和补充。需要注意以党史为脉络,并与党史研究的规范相衔接。例如在史料翻译的过程中需要与党史基本著作、已经出版的档案保持一致。

  专家建议中俄政府间人文交流机构中的“中俄档案交流分委会”在协调两国档案往来方面发挥关键作用,中共中央档案馆由在1957年就接受了苏联方面提供的大量涉及中共共早期历史的档案文献,都值得进一步整理挖掘。最近几年俄罗斯新出书中可能藏有新的相关线索和材料,可以直接追踪新书的作者并交流文献材料的使用。在编撰档案时一定要注意对材料进行细致严谨的注解,这不仅是技术性工作,更是一门大学问,做注解有助于提高档案材料的质量。需要加强基于档案材料的新的研究,例如苏共的历次运动对中共的影响等,可以从具体的专题出发进行探讨。党际关系也是值得细致研究的重点方向,例如中共在苏共的对外交往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地位。

  专家特别建议应该充分发挥红色资源的教育作用,对其进行多维度深层次的研究,凸显其更大的学术和现实意义。例如,可以进一步发掘中共在相关地区的文艺作品、遗址遗迹、交通站、创办的报刊学校等红色资源等。

  专家评审组通过内部表决评议,一致认为该课题将极大地弥补中共党史和中苏关系史已有研究方向和研究成果的不足;认为该课题组在立项后积极开展科研活动的工作态度值得肯定;对该课题组根据自身专长和积累以及在当前国内国际疫情形势做出的工作重点调整表示肯定;认为总课题和子课题确定的年度和中长期研究计划确实可行。


本文转载自 中国社会科学网:http://news.cssn.cn/zx/bwyc/202205/t20220529_5410211.shtml